97 Things Every UX Practitioner Should Know
作者: Dan Berlin
语言: 英文
出版年份: 2021
下载链接:
书籍均收集自互联网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,请莫用于商业用途。谢谢合作。

书籍摘要

全书由 96 位一线 UX 专家各撰写一篇短文,共 97 条经验,按主题分为 5 大部分,覆盖从个人成长、策略、设计、内容到研究的全链路实践。

1. Career(职业发展)

  • 情绪智力:用情商把“良好”UX 推向“卓越”。
  • 最坏的工作也可能是最好的老师:在资源匮乏的组织里主动创造小改变,反而能快速成长。
  • 持续学习:建立个人知识管道,善用微时间、精选内容、社区分享。
  • 成为 UX 顾问:先积累深厚技能,再谈自由与收入;高效、谦逊、敢于说“不”。
  • 讲故事与商业语言:用商业指标(ROI、利润、收入模型)翻译设计价值,赢得决策层支持。
  • 人脉与导师:通过社区活动、跨部门盟友、终身师徒关系放大个人影响力。
  • 作品集:以目标岗位为导向,展示从问题到结果的全过程,并保持迭代。

2. Strategy(战略思考)

  • 体验超越数字:把线下触点(包装、气味、空间、人际互动)纳入客户旅程。
  • 体验地图 vs 旅程地图:前者聚焦关键触点,后者全景式;按时间与资源灵活选用。
  • 设计客户体验而非功能:警惕“功能近视”,用端到端旅程视角提升续约率。
  • 让 UX 团队被看见:用内部通讯、季度调研、全员大会持续发声,建立存在感。
  • 未来思维:用“假设—场景—愿景—路径”四步法,为 10–15 年后的世界做设计。
  • 服务设计三步:研究(利益相关者+痛点)→ 规划(蓝图、优先级)→ 落地(路线图、迭代)。

3. Design(设计实践)

  • 信息架构:像整理地下室一样“同类相聚、贴标签、留动线”,为语音/AR 等新媒介建结构。
  • 原型保真度:视觉高保真≠功能高保真;根据研究目标选对工具,避免“假完成”。
  • 超越“平均用户”:用立场理论关注边缘群体,避免“未标记用户”导致的排他设计。
  • 包容性设计:从多样性招募、无障碍规范到团队文化,确保产品真正“为所有人”。
  • 通用可用性:键盘可达、颜色+文本双通道、可缩放文字、语义化标题。
  • 设计目标:把商业与用户洞察转译为 5–10 条可辩护的设计目标,指导方案选择。
  • 系统化思维:用“整体—包含系统—关键角色”三问法,减少冗余、提升一致性。
  • 峰终法则:把最强烈情感与结尾体验做成正向峰值,提升记忆满意度。
  • Gestalt 原则:邻近、相似、闭合、共同命运、经验,借视觉心理学提升直觉性。
  • 视觉动线:用大小、颜色、对比、线条、平衡引导眼动,降低认知负荷。
  • 对象映射:把界面抽象为“对象-属性-动作-关系”,保持跨端一致性。
  • 设计评审四问:目标→分析维度→是否有效→为何,结构化反馈。
  • 手绘草图:用低保真视觉同步团队思考,降低门槛、促进共创。
  • UX≠UI:以自行车比喻——UI 是座椅、刹车、踏板;UX 是骑行的整体感受。
  • 销售设计:先对齐问题与目标,再用用户验证、信任、商业语言说服利益相关者。
  • 工作坊驱动:用假设、洞察、草图三类工作坊让跨职能团队共创并聚焦用户。
  • 共享节奏:建立短周期站立会、可演示增量、定期回顾,打破部门墙。
  • 传教士心态:长期布道、用商业语言翻译用户价值,而非短期雇佣兵式对抗。
  • 复杂界面:企业场景下“过度简化”反而降效,在业务与界面专长之间找平衡。
  • 警惕“完成假象”:高保真过早展示会让团队误以为开发就绪,需分阶段设期望。
  • 聚焦付费客户:资源有限时优先解决赞助方最在意的体验,避免好心办坏事。
  • 持续学习机制:每日日志、项目复盘、同事案例、跨项目模式提炼,打造学习型组织。
  • 国际化 UX:并行本地研究、早期引入本地化团队、母语测试,避免文化盲区。
  • 遗留系统:像修复老农舍一样拥抱混乱、先共识、小步验证、持续讲故事。
  • 自管项目:用一页“项目简报-阶段-交付物-周计划”模板,自主掌控节奏。
  • 为用户而非为可用性研究设计:别让“可测试”束缚创新,敢于在研究中放一点风险。
  • 框定机会:用 WHO-WHAT-WHY 模板把需求转译为可衡量目标。
  • 故意犯错:先抛出错误假设打破僵局,快速收敛正确需求。
  • 设计系统:把样式指南、组件库、文档做成易用、可演进的产品,而非一次性项目。
  • 否定第一感:大脑倾向“满意即可”,强制产出 3–10 个方案再评估,避免次优解。
  • 极端探索:在舒适区外做“极密/极疏”等极端版本,用用户反馈校准中间态。
  • 设计思维工作坊:90 分钟四步法快速对齐用户痛点与机会点。

4. Content(内容与文案)

  • 内容优先:先盘点、分类、优先级排序真实内容,再画界面,避免后期返工。
  • 语调/受众对齐:用“三问”(对谁说、想被看作谁、如何代表读者)校准语气。
  • 错误消息:用品牌一致、渐进披露、友好可操作的文案降低用户焦虑。
  • 共享词汇表:建立跨职能术语表与 UX 手册,减少沟通摩擦。
  • 用真实文字草图:别再放 Lorem Ipsum,用“6 字标题”“引导观看视频”等占位文案提早暴露内容缺口。

5. Research(研究方法)

  • 追问 Why:把商业目标、用户动机、成功指标提前对齐,避免“先画再改”。
  • 参与者福祉优先:关注环境舒适、心理安全,必要时终止测试。
  • 多样招募:用人口比例代替“混合”,确保边缘人群被听见。
  • 文化反思维度:五问法自检设计/研究是否加剧排斥或偏见。
  • 信息架构红灯:循环导航、原地点击、返回首页、半途而废、无法复现——五种行为暗示 IA 问题。
  • 探索式研究主题:用 4–6 个中性主题做低控制访谈,鼓励用户讲故事。
  • 拥抱无知:承认不知道,才能提出真问题。
  • 克服恐惧:为参与者与利益相关者营造安全空间,避免防御性反馈。
  • 数据≠共情:用故事化呈现代替干报告,让决策者“看见”用户。
  • 情绪+行为人物志:超越人口统计,加入情境、情绪、目标,避免刻板印象。
  • 教育产品团队:明确研究能/不能回答什么,让开发、市场、运营等角色会看会听。
  • 不只做快乐路径:提前设想最坏情况(伤害、排斥、偏见),并制定对策。
  • 共同成功指标:与产品、开发、市场共创基于用户价值的 KPI,而非单点点击率。
  • 敏捷快速研究:5 天闭环(1 天招募→1 天测试→1 天聚类→1 天方案→1 天迭代),让团队实时观看。
  • 扩大研究影响力:用成熟度模型、内部宣讲、模板化流程、量化指标推动组织 UX 文化。
  • 何时建可用性实验室:评估成本/收益,可远程亦可简易两室,重在观察与记录。
  • 客服是金矿:定期向客服/社区取经,快速发现高频痛点。
  • 民族志准备:透明沟通目标、边界、数据用途,现场“三步走”确保深度洞察。
  • 预演测试:提前跑一遍原型+脚本+流程,避免现场翻车。
  • 行为是金标准:人们说的≠做的,观察真实操作才能发现关键问题。
  • 早期评估价值与渴望:用故事板、情绪卡等轻量方法测试概念吸引力,而非仅找可用性 Bug。
  • 可用性三要素:任务(单一目标)+ 主持(适时追问)+ 参与者(精准招募)。
  • 同事也是用户:两周 Sprint 内用内部同事做 15 分钟快测,既省成本又促跨部门同理心。
  • 纳入非用户:倾听前用户、竞品用户、潜在用户,补全市场盲区。
  • 客户问题看板:用 2×2(态度-行为×定性-定量)矩阵梳理研究问题并匹配方法。
  • 问卷设计避坑:一次只问一件事、避免双重否定、选项互斥、先易后难、试点迭代。
  • 精准招募:用明确标准+配额+电话确认,确保样本代表性与表达力。
  • 与招募代理合作:共享数据库、排期沟通、及时反馈、确认提醒、研究后复盘。
  • 低成本招募:自建研究面板、社群广告、小微激励、滚动 Sprint 用研。
  • 日记研究:选对触发器、控制周期、善用工具、少量优质参与者、及时整理。
  • 任务卡:让参与者自行阅读并复述任务,减少记忆偏差与主试误差。
  • 蝴蝶式访谈:围绕目标灵活跳转,先列优先级,再随用户“采蜜”轨迹深挖。
  • 不问未来:让用户回顾真实过往,而非预测理想行为。
  • 尾声金句:结束前问“还有什么是你觉得重要但我没问的?”常得意外洞见。
  • 主持人心理学声音:稳、慢、暖、停顿、适度追问,让参与者放松并说出 root cause。
  • 研究报告故事化:背景→目标→方法→发现→建议,用商业语言、数据+引用+截图。

读者对象与价值

  • 初级 UXer:快速建立全链路知识框架,避开常见误区。
  • 资深团队:获取跨行业专家方法,沉淀流程、指标与文化建设方案。
  • 产品经理/开发/市场:理解 UX 如何与商业目标对齐,学会共创指标。
  • 管理者:掌握成熟度提升、研究规模化、实验室建设的实操指南。

一句话总结:
97 位作者用 97 篇短小精悍的实战笔记,为任何想在用户体验领域“从入门到精通”的人提供了一张可直接落地的成长路线图。

期待您的支持
捐助本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