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The Future of Work: Robots, AI and Automation》由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达雷尔·韦斯特(Darrell M. West)撰写,于2018年出版。本书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下,机器人、人工智能(AI)与自动化技术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,系统分析了技术革命带来的就业挑战、转型路径与社会机遇。
主要内容框架
全书分为三大部分,共八章:
第一部分:加速创新
- 技术驱动力:详细探讨机器人、AI和物联网(IoT)的技术演进,强调其突破性进展正在重塑生产力和工作模式。例如,AI已能处理传统认为需人类直觉的"默会知识"任务。
- 替代与创造的双重效应:引用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指出,尽管AI将取代7500万个岗位,但会创造1.33亿新岗位,净增5800万就业机会。
第二部分:冲击之下的社会
- 职业结构变迁:揭示中等收入岗位(如金融分析师、会计师)面临更高自动化风险,而低技能体力劳动和高创意岗位(如设计师)分别呈现"两极分化"趋势。
- 零工经济崛起:批判性分析企业转向灵活用工模式的现象,指出新型工作多呈现"兼职化、按任务付费、无福利"特征,加剧劳动者不安全感。
- 技能鸿沟:强调68%的航空旅游业从业者需再培训,所有行业至少50%劳动力需技能升级以适应人机协作需求。
第三部分:解决方案与政策倡议
- 新型社会契约:主张建立全民基本收入(UBI)制度,以应对技术性失业风险,并引用芬兰实验案例说明其潜在激励作用。
- 终身学习体系:提出教育系统需转向培养创造力、情感劳动(如人际沟通)等AI难以替代的能力。
- 经济政治改革:呼吁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调节自动化收益分配,同时投资未来产业以创造优质就业。
关键论点与创新视角
- 人机互补性:通过案例研究(如AllDone公司的计算劳动与情感劳动)证明人力在算法调试、用户信任构建中的不可替代性。
- 组织动力学:指出企业为应对"机器滞后"与"人为滞后",将持续重组人机协作形式,而非完全取代人力。
- 质量危机预警:揭示新增岗位多集中于低保障的零工经济,强调需关注"就业质量而不仅是数量"。
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
本书融合实证数据(如1.7亿职位分析)与理论框架(如连续论vs不连续论之争),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以下启示:
- 技术变革影响本质是社会关系产物,需结合组织环境综合考量。
- "软技能"岗位(如健身教练)的价值提升,反映人性化服务需求的不可自动化性。
- 基本收入制度可能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"21世纪朴素而伟大的思想"。
延伸讨论
韦斯特在后续访谈中补充指出,AI数据预处理等新兴工种虽增长迅速,但劳动者正面临"技术革命与商业模式转型的双重打击"。这一观点与《逃离算法》中批判算法掩盖劳动剥削的论述形成对话,共同勾勒出未来工作研究的复杂图景。